产品问世
菱镁墙板又名硅镁墙板(代号为GM墙板),该产品当时的科研成果完成单位是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从1988年起由建材院的房建材料与混凝土研究院着手研究这一产品,并于1990年初在北京密云建立墙体材料厂完成了平模法生产工艺中试,其产品在北京方庄小区等工程应用了几万平方米,当时其性能完全能满足建筑使用要求。
1991年4月产品通过了专家评议,专家一致认为该产品的物理性能、原料配方、生产工艺等较符合墙体材料发展方向。1991年7月开始研究成组立模生产工艺,目的是改善平模法生产工艺占用场地大、生产效率低、产品外型尺寸偏差较大的问题。通过成组立模生产工艺,改善了以上不足之处,同时又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先后在北京密云、大连、唐山滦县、成都双流、昆明、深圳建成了6条成组立模生产线。至1994年4月,全国已累计生产出硅镁轻质墙板133万平方米,在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应用,并部分出口到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在一些星级宾馆的客房都进行了成功的应用。同年4月21日由当时的国家建材局组织10多家权威机构对这一产品进行了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并顺利通过,于1994年6月7日正式发文。
硅镁加气轻质墙板从1990年始生产到成果鉴定的5年中,全国的产量分别为1990年8万平方米、1991年15万平方米、1992年25万平方米、1993年45万平方米、1994年40万平方米,累计生产了133万平方米,创产值逾5000万元。此时硅镁加气轻质墙板虽然生产量较大,但无国家的行业标准。为此,这一产品的主要研究负责人,建材院的翁端衡工程师代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房建材料与混凝土研究所起草了这一产品的首份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材行业标准JC680-1997,并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于1997年8月29日发布,定于1998年1月1日正式实施。
遭遇重创
有了产品,有了国家建材行业标准,这一信息立即引起了投资者的兴趣。自2004年,全国至少有几千家这样的轻质墙板厂,真可以说是雨后春笋。据查证,江苏南部一个市的一个区就有8家。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有些厂家由于投资办厂时根本不懂这一产品所用材料的特殊性能,都是走捷径、偷配方、挖操作工,产品外观大同小异,但内在质量无法保证,投入市场后问题接踵而至。
内在质量全部显露,返潮、返卤、变酥、变弯、开裂……用户接二连三打电话,寻上门要赔偿,厂家不仅未收到货款,还要赔偿用户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墙板厂都血本无归,把投入的设备当废铁出售,或转产,或关门……
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5年,菱镁墙板的发展受到了不懂技术、无知盲目发展的毁灭性打击。由于全国各地对菱镁墙板有太多的负面报道,导致2004年国家发改委在制定产品指导目录时,把使用菱镁材料生产制成的墙体材料及吊顶材料列入限制使用范围,并发了746号文件,使原本自身奄奄一息的这类企业进入了黑暗时期,绝大多数菱镁墙材企业基本停顿生产。
重见曙光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有很多有远见、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专家、教授义不容辞的站起来大声疾呼,指出菱镁制品并不是菱镁材料的问题,而是由于对这种材料的研究不够,对这种活性材料的认识未到位,只要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通过改性,能生产出好的产品。
为此中国菱镁行业协会挑起了这一组织重担,召集了全国最优秀的菱镁专业知识的学者进行探讨、讲座,使改性知识逐渐被生产企业所感知并接受。2005年成都会议上,发改委在菱镁专家及企业的论证下,不再把菱镁制品建材列入限制类,2006年西宁会议上,对已通过改性的材料,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规模企业,其所生产的建材被列为鼓励类。通过多年与时俱进的发展,菱镁墙板已基本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链接
按照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要求,在“十二五”期间需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改造已有建筑6亿平方米,国家新墙材发展的方向是“轻质化、大块化、标准化、工厂化、集成化、装配化”。
目前,我国的板材使用数量与日本及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只有他们的1/6。据市场分析,板材发展空间比块砖空间要大,后劲肯定大。近年随着墙板机市场需求量的增加,条板企业也逐渐增多。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在市场搏击中是不会有持久力的。反之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并做好售后服务工作,这种企业肯定能越做越强,必将能持久发展下去。
菱镁产业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但要做好也是不易的,只要每个生产企业能做到领导重视;尊重科学管理;软硬件同时投入,这一行业一定会越做越好。